一、回避制度适用对象及申请回避的情形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9
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而回避制度能很好的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够更大程度上的保障司法的公正公平。接下来就跟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的法律常识吧,希望小编能够帮助到您。
1.1 回避制度适用对象
回避制度适用于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他们在案件审理或执行任务时,如遇法律规定的不得参与的情形,应自行回避或被当事人申请回避。
1.2 申请回避的情形
当审判人员与案件存在法律规定的回避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不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同样地,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在审理工作中也存在直接关系,遇到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应自行回避。
1.3 回避方式
回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行回避,即当事人主动不参与审理或任务执行;另一种是申请回避,即当事人认为相关人员存在必须回避的情形时,提出申请。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相结合,有利于确保回避制度的有效实施,保障案件的公正审判。
1.4 必须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必须回避的情形包括以下三种:1) 参与本案审理的审判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2) 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 审判人员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
1.5 提出回避申请
当事人只能在出现必须回避的情形,并且审判人员未自行回避的情况下,提出回避申请。申请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提出,必须根据法律规定,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当事人在案件开始审理之后,发现可以申请回避的事实和理由,仍然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但如果当事人在案件开始审理时已经知道回避事实和理由,却在法庭辩论结束后才提出申请,可能不被接受。
1.6 回避决定的批准
申请审判人员回避的决定由院长作出,其他人员的回避决定由审判长作出,审判长担任院长时的回避决定由审判委员会作出。人民法院对申请回避所作的决定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如果法院未批准申请,当事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审判人员不停止对本案的审理。
二、司法警察应回避的情形
2.1 司法警察主动回避
司法警察在诉讼中遇到法定回避情形时,应主动要求退出诉讼活动,以消除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因素。
2.2 从看守所或其他羁押场所提押犯罪嫌疑人或人犯
司法警察在提押犯罪嫌疑人或人犯时,除了办理相关手续外,还应向犯罪嫌疑人或人犯交待回避权。如果犯罪嫌疑人或人犯要求司法警察回避,司法警察应立即停止执行任务,并向警队汇报情况,由警队领导根据案件性质决定是否回避。
2.3 在途中押解过程中
在途中押解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或人犯申请司法警察回避时,执行任务的司法警察不停止押解工作,但应向警队汇报情况,由警队领导根据具体案由决定是否回避。
2.4 刑事案件开庭过程中
在刑事案件开庭时,法官在告知犯罪嫌疑人或人犯权利时,应提示司法警察也在回避范围内。如果犯罪嫌疑人或人犯提出司法警察回避,法官应休庭,报院长决定是否回避,并通知警队做好重新调警准备。
2.5 强制执行过程中
在参与强制执行过程中,当事人提出司法警察回避时,执行长根据申请理由当场决定是否回避,司法警察不停止执行任务。即使申请理由成立,申请人也只能通过申请复议,由法院决定执行结果是否有效。
2.6 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回避
担任过司法警察后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在曾参与某案件审理后再审时,应当回避,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