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随义务的法律特征及其不确定性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6
合同当事人签订合同后要承担履行合同的义务,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该遵循合同法的规定,承担履行合同附随义务的责任,随义务则是伴随着合同的产生、履行、消灭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履行合同附随义务?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一、附随义务的附随性
附随义务在合同关系中具有附随性,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相比,其地位较低且法律效力较弱。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作为依据,具有高度权威性,是合同关系中的主要义务。然而,附随义务主要存在于判例学说中,其法律效力较低或根本没有法律效力,容易被轻视。
二、附随义务的不确定性
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相比,附随义务的产生是不确定的。附随义务并非从一开始就确定,而是随着合同的运行,根据合同目的和维护当事人利益的需要逐步确定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什么样的合同关系会产生附随义务是不确定的。如果法律已经对合同关系进行了严格规定,或者合同当事人已经做出了详细约定,且在合同的设立、履行过程中以及履行完毕后无需承担附随义务,则合同当事人无需履行此义务;反之,则需要履行附随义务。2. 合同运行中何种阶段会产生附随义务也是不确定的。这不仅与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有关,也与合同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
三、附随义务的特殊性
附随义务的内容是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确定的,包括告知、说明、照顾、保密、保护等义务。因此,附随义务是约定义务的一部分。附随义务的内容不确定性增加了合同当事人的注意程度,但也可能导致履行行为的效率低下。
四、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不明确
法律和合同对于违反法定和约定义务的责任有明确的规定和约定。然而,由于附随义务的依据缺乏权威性且内容不确定,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也相当不明确。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则,违反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各原则适用的情形是明确的。然而,在何种情况下违反附随义务应适用哪种归责原则是不明确的。因此,在调整现代合同关系时,附随义务的能力非常有限,难以平衡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综上所述,附随义务只能被视为日常生活经验,而不能与法定义务归为一类。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只能根据案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来分析判断交易各方是否履行合同,而不能直接根据当事人违反附随义务来判定其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