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安全事故不报的法律后果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1
【施工安全事故不报的后果相关法律知识科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那么,施工安全事故不报的后果是什么?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希望能为您解惑。
一、不报告施工安全事故的后果
“安全事故”不仅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还包括刑法分则第二章规定的所有与安全事故有关的犯罪,但不包括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情况,因为这两条已经将不报告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之一。
此外,根据2007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指的是矿山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的投资人以及其他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
二、故意不报告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观构成
根据2007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在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告或谎报事故情况,导致事故抢救延误的情况下,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应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 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1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3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
- 实施以下行为之一,导致事故抢救无法及时有效进行:
- 决定不报告或谎报事故情况,或者指使和串通有关人员不报告或谎报事故情况;
- 在事故抢救期间擅离职守或逃匿;
- 伪造和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藏匿、毁灭遇难人员尸体,或者转移、藏匿受伤人员;
- 毁灭及伪造、隐匿与事故有关的图纸以及记录、计算机数据等资料及其其他证据;
- 其他严重的情节。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的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机关在使用本条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在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告或谎报事故情况,导致事故抢救延误,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严重”:
- 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了死亡一人以上,或者加重伤三人以上,或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
- 实施以下行为之一,导致事故抢救无法及时有效进行:
- 决定不报告或谎报事故情况,或者指使、串通有关人员不报告及谎报事故情况;
- 在事故抢救期间擅离职守或逃匿;
- 伪造及破坏事故现场,或者转移以及藏匿、毁灭遇难人员尸体,或者转移与藏匿受伤人员;
- 毁灭和伪造、隐匿与事故有关的图纸与记录及计算机数据等资料以及其他证据;
- 其他严重的情节。
- 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之一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 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增加死亡三人以上,或者增加重伤十人以上,或者增加直接经济损失三百万元以上;
- 采用暴力、胁迫、命令等方式阻止他人报告事故情况导致事故后果扩大;
- 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危害矿山生产安全构成犯罪的人,在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积极组织、参与事故抢救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投资入股矿山生产经营,构成本解释涉及的有关犯罪的,作为从重情节依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