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的定义和适用情形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09
当国家机关和它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过程中有过错并对当事人造成了损失,这时我们需要向相关机构申请国家赔偿,国家赔偿为公共权力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提供了一条法律上的补救途径,那么国家赔偿的含义及可赔偿情形有哪些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家赔偿是指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申请国家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几类行为可以向法院申请国家赔偿。
一、申请国家赔偿的程序
当事人要求国家赔偿,首先应向侵权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依法确认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经依法确认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赔偿请求人可依法向侵权的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申请。人民法院在受理确认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相应程序作出裁决或相关决定,逾期未予确认的或申请人不服的,申请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对提出的赔偿申请逾期不作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赔偿。
二、可以申请国家赔偿的情形
1. 违法采取对妨碍诉讼的强制措施,包括以下四种行为:
- (1) 对没有事实妨碍诉讼行为的人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实施妨碍诉讼的人采取司法拘留、罚款措施。
- (2) 超过法律规定期限实施司法拘留。
- (3) 对同一妨碍诉讼行为重复采取罚款、司法拘留措施。
- (4) 超过法律规定金额实施罚款。
2. 违法采取保全措施,包括以下五种行为:
- (1) 依法不应当采取保全措施而采取保全措施或者依法不应当解除保全措施而解除保全措施。
- (2) 保全案外人财产的(但案外人对案件当事人负有到期债务的情形除外)。
- (3) 明显超过申请保全数额或者保全范围的。
- (4) 对查封、扣押的财物不履行监管职责,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毁损、灭失的(但依法交由有关单位、个人负责保管的情形除外)。
- (5) 变卖财产未由合同评估机构估价,或者应当拍卖而未依法拍卖,强行将财物变卖给他人的。
3. 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包括以下六种行为:
- (1) 执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民事制裁决定等法律文书。
- (2) 违反法律规定先予执行的。
- (3) 违法执行案外人财产且无法执行回转的。
- (4) 明显超过申请数额、范围执行且无法执行回转的。
- (5) 执行过程中,对查封、扣押的财产不履行监管职责,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毁损、灭失的。
- (6) 执行过程中,变卖财物未由合法评估机构估价,或者应当拍卖而未依法拍卖,强行将财物变卖给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