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6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拘留的羁押地点是公安局的拘留所。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刑事拘留适用范围包括以下情况:
当犯罪分子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即时被发觉时,可以适用刑事拘留。
当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犯罪嫌疑人时,可以适用刑事拘留。
当在犯罪嫌疑人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时,可以适用刑事拘留。
当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已经在逃时,可以适用刑事拘留。
当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时,可以适用刑事拘留。
当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或者身份不明时,可以适用刑事拘留。
当犯罪嫌疑人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或者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时,可以适用刑事拘留。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得适用刑事拘留。
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对刑事拘留适用范围的掌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
部分干警在掌握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时存在过于随意化、扩大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是由于公安干警的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所导致的。表现为对治安案件当事人采取刑事拘留,以拘代处,混淆了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的界限,扩大了刑事拘留的范围;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用行政拘留代替刑事拘留以延长办案时间;滥用拘留,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犯罪嫌疑的人随意进行拘留审查;甚至有公安机关在对外来人口清查时发现没有身份证的人也进行刑事拘留。
另一种倾向是对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掌握过于僵化,无形中缩小了刑事拘留的范围。这种做法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公安机关是为了增加捕教率,有的是对公安侦查工作责任心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是公安干警徇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