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环评未验收如何处罚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4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已经越来越大了,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进行施工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评估,评估合格才能开工建设,那么环评未验收如何处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违反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要求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如果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未能按要求建成、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并且项目在投产或使用时,或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逾期不改正,将处以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将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将责令停产或使用,或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关闭。
未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
如果建设单位未按法律规定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设施验收报告,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责令公开,并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进行公告。
我国环境评估存在的问题
时间滞后
由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等背景资料的缺乏,导致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收集和测试工作,从而耗费较长时间。
环境保护措施未落实
由于工程建设进度快,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往往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失去了指导作用。
功能分区不明确
许多地方的城市功能分区不明确或未进行合理布局,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
评价质量不高
一些项目的评价质量不高,常常引发纠纷或损失,成为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键环节。
公众参与不足
公众参与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性质和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控制新的污染,避免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实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因此,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对工程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否则将事倍功半。如果有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合理的经济区划,就可以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加快评价工作进度,提高质量,既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又可以节省国家开支。
环境污染损害范围
全面完整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范围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污染修复费用、事故影响损害和其他应纳入评估范围的损害。近期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范围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和污染修复费用。本方法适用于评估这五类损害。
人身损害
人身损害包括因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而产生的一般医疗支出费用,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以及特别损害,如人身伤残和死亡造成的费用。
财产损害
财产损害包括因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直接导致的资产性财产损毁和实际价值减少。本方法将财产损害分为国家财产损害、单位财产损害和个人财产损害。国家财产损害主要包括国有耕地、林地、湿地和草地等生产性资产的直接产品损失;单位财产损害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产品和半成品等其他资产的损害;个人财产损害主要包括个人所有的渔产品、农作物、畜禽和房屋等资产的损害。本方法所称的“财产”不包括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
应急处置费用
应急处置费用指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发生后现场抢救和应急处理所产生的合理费用。包括为降低、减轻污染危害而采取的防止污染扩大的物资和人力投入,以及清理现场、人员转移安置等产生的合理费用。具体包括污染控制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人员转移安置费用和应急监测费用。
调查评估费用
调查评估费用指进行环境污染损害评估所支出的费用。根据实际评估情况计算,包括现场预调查、勘察监测、污染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损害评估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