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为了依法打击抢夺犯罪,保护公私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解释。
抢夺公私财物价值在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八万元以上、二十万元至四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视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数额范围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抢夺行为,应当按照“数额较大”的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抢夺公私财物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
抢夺公私财物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但未造成他人轻伤以上伤害的,行为人为初犯,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必要时,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夺取他人财物,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本解释公布施行后,废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18号);之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