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2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人在明知道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抢救被害人的义务,逃避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与惩处,而逃离事故现场。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客观上都表现离开交通事故现场,但是交通肇事者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是否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行为人对交通事故的了解程度进行判断是准确定性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关键。由于直接表现肇事者主观意图的证据较少,我们主要依据行为人的口供以及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词证言进行主观定性。在审查案件时,我们应注重证据与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情况、证据体系的证明作用以及由证据体系中推论出的案件事实情况还原当时的案发现场。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交通肇事的行为人有三种义务,包括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和抢救伤者、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交通警察、等待处理决定并承担责任。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没有积极抢救被害人、没有立即报警、或者逃避责任、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应认定其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有主观上的故意。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和抢救伤者和财产,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交通警察,听候处理。如果事故行为人在故意破坏现场的完整性、隐瞒关键证据后逃逸,应认定其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上的故意。
交通肇事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仅限于逃离交通事故现场,但不是所有离开现场的行为都是逃逸行为。如果行为人离开现场的行为没有逃避责任的故意,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另外,如果行为人驾车离开现场是为了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其生命,并在医院报警,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
综上所述,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认定应根据具体案件的客观情况进行分析,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