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3
我国民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时期得以存在和发展,其原因在于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的水平。然而,现行法律法规对不同市场微观主体实行区别对待,使得民营企业在法律上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经济法规对民营经济产生制约作用,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势在必行。通过构筑保护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框架,建设以法律为基础的宏观环境,才能推动民营企业的最大化发展。
民营企业的决策水平受制于决策者的能力和决策机构的组织体制和运营机制。决策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仍采用家族管理模式,这种简单传统的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优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会暴露出诸多弊端。因此,提升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民营企业调整的关键。
由于产权性质差异和经营上的高风险性,民营企业面临更多的市场壁垒。这包括许可证制度、无差异性政策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些市场壁垒造成了市场分割和准入约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促进市场机制的发展,使得民营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市场。
与银行贷款、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贷款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更依赖于内部融资。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直接融资是解决融资难的一种思路,但实际上也面临困难。因此,需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解决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应在经济和政策上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例如,可以实行融资租赁、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和买方贷款等新的融资方式。
建议研究制定《民营企业法》,明确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促进、保护和规范民营企业的活动。同时,各地可以制定地方性暂行规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武器,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放宽民营企业的生产准入限度,实行机会均等的政策,不应按所有制不同实行倾斜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经营,对外资开放的产业也应首先对民营企业开放。同时,应加快清理、修订原有文件,进一步放开对民营企业的产业限制。
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建立以股东为成员的监督机构,对职业经理层进行监督。涉及企业重大项目投资、调整时,由股东召开股东大会集体决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管理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和投机投资,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