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罪中的强制措施变更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走私货物是指采取伪报、瞒报、低报、伪装、藏匿等手段,非法将货物运送到我国境内,擅自销售牟利的行为,那么走私罪能不能变更强制措施?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走私罪的强制措施可以进行变更,而与罪名无关。如果在强制措施期限届满后,仍需要进行进一步侦查,或者犯罪嫌疑人符合一定条件,那么可以进行强制措施的变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有责任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如果不再需要继续羁押,应建议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在十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一旦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应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如果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应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走私行为的定义
根据规定,以下行为被认定为走私:
-
未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机关批准,从未设立海关的地点运输、携带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或依法应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进出境,包括以下情况:
- 在设立海关的地点以藏匿、伪装、瞒报、伪报或其他方式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或依法应缴纳税款的货物、物品进出境;
- 使用伪造、变造的手册、单证、印章、账册、电子数据或其他方式逃避海关监管,擅自将海关监管的货物、物品、进境的境外运输工具在境内销售;
- 使用伪造、变造的手册、单证、印章、账册、电子数据或以伪报加工贸易制成品单位耗料量等方式,导致海关监管的货物、物品脱离监管;
- 以藏匿、伪装、瞒报、伪报或其他方式逃避海关监管,擅自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海关监管货物、物品运出区外;
- 其他构成走私的逃避海关监管行为。
-
以下行为之一也可被视为走私行为:
- 明知货物、物品是走私进口的,却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
- 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中,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境的货物、物品,或运输、收购、贩卖依法应缴纳税款的货物,没有合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