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能认定为犯罪的行为,即使没有提起公诉或者起诉后人民法院没有判处有罪,也不能认定当事人有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能被确定有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定罪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其最终目的是解决行为的犯罪性问题。定罪包括以下内容:
定罪的主要任务是区分罪与非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可以根据行为性质或行为程度来划分。
(1) 根据行为性质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犯罪是一种特定行为,具有特定的性质。因此,定罪的主要依据是是否属于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各国刑法通常以行为性质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2) 根据行为程度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考虑行为的性质,还要考虑行为的量,即犯罪的定量因素。并非所有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行为都构成犯罪,还要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
2. 此罪与彼罪的确定
每一种犯罪都有其特定的违法蕴含,并在刑法上作出不同的法律评价。因此,在定罪时,应严格区分不同犯罪之间的界限,以便正确适用刑法。
3. 轻罪与重罪的确定
犯罪有轻重之分,根据同一犯罪的轻重,刑法通常规定了多个量刑幅度。我国刑法根据情节与数额来区分轻罪与重罪,因此,正确认定犯罪情节与犯罪数额是区分轻罪与重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