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合伙的限制性条件问题有哪些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5-23
关于有限合伙的限制性条件问题
(一) 人数限定问题
合伙企业人数限制的问题
根据《合伙企业法》第61条的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数量应为2人以上,但不得超过50人。然而,我们认为将有限合伙企业的人数限制在50人以内是不合理的。一般来说,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数量越多,有限合伙企业筹集的资本也就越多,从而能够满足合伙企业对大量资金的需求。此外,合伙人数量的增加还会增强合伙企业的资金担保性和个人信用担保性,有利于债权人实现债权。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有限合伙中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之间的比例限制。例如,假设A、B、C、D、E共同成立一个有限合伙企业,其中4人为有限合伙人,A、B、C、D可以通过少数出资成为有限合伙人,而E为普通合伙人。如果合伙企业经营不善,面临破产清算,A、B、C、D仅需承担少数出资的有限责任,而E则需承担无限责任。如果E采取恶意手段逃避债务,债权人的利益将难以得到保障。一般来说,普通合伙人的数量越多,债权人越容易实现其债权。因此,我们建议在有限合伙中适当规定普通合伙人的数量比例,例如规定有限合伙的最低人数为3人,其中普通合伙人的数量应占合伙人总数的2/3以上。
(二) 主体范围问题:扩大还是缩小
有限合伙企业的主体范围问题
有限合伙企业是一种兼具人合和资合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这种企业中,有限责任合伙人通过出资为企业提供资本信用基础,而普通合伙人则以个人信用为企业债务提供担保。有限合伙制度的初衷是通过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以避免和降低企业治理实践中常见的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合伙企业法对普通合伙人的条件并不完备,因此在实践中可能出现新的风险。新合伙企业法第3条规定了普通合伙人的限制性条件,即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所有企业形式均应允许成为普通合伙人。然而,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让国有企业成为普通合伙人,一方面可能导致国有企业财产的不稳定,更为严重的是,非市场因素(如腐败)可能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在有限合伙企业的主体范围问题上,我们不仅不应扩大范围,还应对主体进行严格限制。
限制普通合伙人的身份
新合伙企业法第3条规定了一般性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成为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同时,新合伙企业法引入了合伙企业的破产清算程序。然而,如果投资者以公司形式或另一个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作为普通合伙人,甚至是唯一的普通合伙人,那么在合伙企业破产时,投资者就能够通过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保护伞,有效地逃避法定的无限连带责任,而无需个人承担合伙企业的债务责任。这不仅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也损害了有限合伙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建议如果投资者计划以有限合伙企业形式设立创投机构,或者创投机构计划以有限合伙企业形式对项目进行投资,应要求经营者直接以自然人身份作为普通合伙人,而不是通过公司或有限合伙的形式成为普通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