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3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利,其中精神健康是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法侵犯他人精神健康并导致受害人精神活动障碍的行为被称为精神伤害,同时也包含在刑法中的伤害罪中。精神伤害与民法中的精神损害略有不同。精神损害有时会表现得很明显,比如受到诽谤或侮辱后受害人当场晕厥或旧病复发等。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害人的外在反应并不明显,但内心痛苦可能并不轻微。由于受害人的情况和承受精神损害的能力各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人所承受的精神损害程度也可能不同。因此,评估精神损害的程度既要观察受害人的具体反应,也要考虑行为人的行为状况。精神损害的结果是造成受害人的精神痛苦,但不一定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而精神伤害的结果是导致受害人精神障碍,影响其社会功能,并且具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其精神症状符合精神医学中有关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规律和标准。对于精神伤害行为结果的定性和定量,应由司法精神病学专家对受害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虽然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精神伤害是否存在,但在理论上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有关精神伤害的理论研究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目前仍然是一个空白。
实施精神伤害的行为主体与实施躯体伤害行为的主体一样,都是自然人。根据行为人在实施精神伤害行为时的主观心态,可以将精神伤害行为分为故意精神伤害行为和过失精神伤害行为。根据行为人实施精神伤害行为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精神伤害和间接精神伤害。直接精神伤害是指行为人不使用暴力手段,而是以威胁、恐吓、制造舆论等方式对被害人施加精神压力,并导致被害人精神障碍。间接精神伤害则是指行为人采用暴力等非法手段造成被害人躯体伤害,并且伴随或继发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