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1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的规定,犯招摇撞骗罪的行为人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而没有罚金的规定。然而,如果情节严重,犯罪行为将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并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所谓“情节严重”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多次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招摇撞骗所得非法利益巨大;造成被骗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以及产生恶劣政治影响等。对于冒充人民警察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也将被按照以上规定从重处罚。
《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了招摇撞骗罪的基本构成和情节加重两个量刑幅度,但是该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该罪情节严重的范围。正确理解该罪情节严重的范围,不仅是审判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对行为人的正确量刑。在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根据刑法所确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来确定情节严重,即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行为和刑事责任相适应。在确定行为人的刑罚时,应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判处。
犯罪的构成要件直接反映了该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在该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中,既没有对数额的要求,也没有对情节的要求。只要行为人为谋取非法利益,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就构成了该罪。因此,行为人每一次实施招摇撞骗都符合该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单独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出于同一犯罪故意连续实施多个同一性质的犯罪行为,这被视为连续犯。对于连续犯,不能分别构成几个罪来适用数罪并罚,而应根据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按照一个独立的罪进行量刑。如果危害程度严重,应适用“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等条款规定的法定刑进行处罚。根据司法实践,一般认定多次招摇撞骗为三次或三次以上。
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招摇撞骗行为本身并不严重,但由于行为人的行为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等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仅仅是谋取非法利益,并没有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被害人。因此,行为人的行为只构成了招摇撞骗罪,而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然而,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是由于行为人对其人身和人格权利的侵害所导致的,被害人因此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精神崩溃或失去生活信心。尽管这种因果关系不会影响案件的定性,但是这种后果所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应作为量刑情节的考虑因素。因此,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应视为招摇撞骗罪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
犯罪的客体既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取决于其对社会关系的侵犯程度。如果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那么就意味着它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不构成犯罪。同样,犯罪行为对社会关系的损害程度直接反映了该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招摇撞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形象、威信和正常运作。由于行为人出于不同的动机,冒充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招摇撞骗的方式各不相同,包括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办案为名向被害人索要钱财等。这些行为不仅败坏了国家机关的形象和威信,也破坏了司法机关的公正和廉洁形象。因此,这种招摇撞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要大于冒充一般国家工作人员骗取某种荣誉称号、政治待遇、职位、学位等行为。在量刑时,应将严重损害国家机关形象和威信作为情节严重的情况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