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26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个人挂靠单位对外经营期间发生工伤事故时,应确定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以下情况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 职工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工伤事故发生时,职工所在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二)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三) 单位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职工因工伤亡,指派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四) 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用工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五) 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被挂靠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根据前款第(四)、(五)项明确的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在承担赔偿责任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后,有权向相关组织、单位和个人追偿。
根据建筑法的规定,任何以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接工程任务的行为都属于挂靠承接工程。这是建筑工程挂靠协议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事人签订挂靠协议的主要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挂靠行为包括:
1. 不具备从事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的个人、合伙组织或企业以具备从事建筑活动资格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2. 资质等级低的建筑施工企业以资质等级高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3. 不具备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以具有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4. 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名义上的联营、合作、内部承包等其他方式变相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然而,根据建筑法的明文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并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因此,任何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工程挂靠协议都被视为违法行为。违法的工程挂靠协议无效,不会存在某些协议有效、某些协议无效的情况。
综上所述,根据法律规定,工程挂靠协议一律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