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人民调解员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根据第十三条规定,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第十四条规定,人民调解员应当具备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品质,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
根据第十五条规定,如果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出现以下行为之一,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将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解聘:
调解协议书可以作为口头协议发生争议或调解协议不明确时的参考证据。
调解协议书在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按指印,并由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
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可以参照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在订立调解协议时,应避免因重大误解导致协议显失公平,或者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当出现上述情形时,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协议。
当事人不能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调解协议。但如果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可以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如果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而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未全部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情况,人民调解委员会应首先向当事人解释不受理的原因,并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有关机关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协助当事人解决问题,缓和矛盾。如果当事人的矛盾有可能随时激化,应在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后,及时提交有关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