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2
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的客观要件在战时发生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的情节严重行为。具体表现在:
1. 行为必须发生在战时,平时不构成本罪。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战时的宣布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军事状态的宣布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行使。根据法律规定,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接受作战任务或遭受敌方突然袭击、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
2. 必须存在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的行为。预备役人员的征召和军事训练是公民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旨在提高军队应战能力、后备兵员军政素质和实施快速动员。预备役人员应积极履行这一义务,特别是在战时,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逃避,否则构成本罪。征召是指兵役机关依法通知预备役人员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报到,准备转服现役的活动。军事训练是指军事理论教育和作战能力训练的活动。拒绝征召、军事训练是指接到通知后拒不报到或参加训练。逃避征召、军事训练是指通过谎报年龄、自伤身体、假装病残、外出藏匿、找人顶替等方式躲避征召、军事训练。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实施了其中一种行为,就构成本罪;实施了两种行为仍为一罪,不并罚。
3. 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的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情节严重与否是划分本罪与非罪的标准。情节严重包括多次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组织、煽动他人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以暴力、威胁的方式拒绝征召或携带武器逃避军事训练等。
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兵役管理活动。根据兵役法规定,我国公民无论民族、种族、职业、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兵役制度以义务兵役为主体,结合了义务兵和志愿兵、民兵和预备役。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持部队年轻力壮和增强后备力量,还有利于进行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和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预备役人员作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恪尽军人职责,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并在战时积极应召,投入军事训练,以转为现役军人并承担作战任务。预备役人员战时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不仅危害了部队的作战计划和行动,也严重侵犯了国家的军事利益和兵役管理活动。
本罪的主体只能是预备役人员,非预备役人员不构成本罪。预备役人员包括编入民兵组织或通过登记服预备役的人员,他们是国家储备的后备兵源,也是战时动员的主要对象。预备役人员分为预备役军官和预备役士兵。预备役军官包括退出现役转为预备役的军官、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士兵、高等院校毕业生、专职人武干部、民兵干部和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预备役士兵包括编入基干民兵组织的人员、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退出现役士兵和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入普通民兵组织的人员以及预备役登记的29岁至35岁退出现役士兵,以及符合服士兵预备役条件的男性公民。
根据我国刑法第376条第1款规定,预备役人员战时拒绝、逃避征召或军事训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综上所述,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希望通过以上介绍,您对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构成要件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如有任何法律问题,我们的专业刑事辩护律师将为您提供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