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4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即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生命权的神圣性不可侵犯,已被宪法所确认,并应当在刑法中得到体现。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法的制裁。刑法第232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罪,而过失致人死亡罪则在本条中得以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因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上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素: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本罪。未满14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本罪不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而对过失致人死亡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因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和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有限,被视为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需要承担过失行为的刑事责任。本次刑法修订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中的"杀人罪"明确界定为"故意杀人罪",旨在明确此类年龄群体的刑事责任。
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行为人能够预见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因为其疏忽大意才未预见,以致发生严重危害结果,他就应当对此结果负法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却没有有效地防止这种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行为人应对自己因过于自信而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之间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