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3-09
在我国,关于重大误解的立法最早出现在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五十条中,规定当行为人对行为的内容存在重大误解时,一方有权主张变更或撤销合同。随后,1988年的《民法通则意见》第七十一条规定对重大误解进行了定义,但该定义存在自相矛盾且缺乏标准。1999年的《合同法》第五十四条在原有法规的基础上扩大了对重大误解的认识,但同样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大陆法学者与英美法学者对错误的界定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错误外延的界定上。英美法将错误的外延定义得更广,包括了大陆法上的错误、误解、诈欺等含义。对于民法中错误的界定,错误外延的界定是关键。因此,在界定民法中意思表示错误时,需澄清以下问题:
大陆法中错误主体仅限于表意人,相对方陷于错误则为误解。然而,我认为错误主体应作广义理解,包括受领人在内。相对方陷于错误也应纳入错误情形之中,以体现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
大陆法上错误的发生仅限于自身原因,而英美法上错误的发生不限于表意人自身的原因,也可因他方原因引起,如他人的诈欺等。我认为错误的发生应仅限于表意人自身原因所致,因他人原因所生错误应归入诈欺情形,否则会破坏现有民法体系的和谐。
我认为将错误界定为大陆法学说上的“不一致”更为合适,因为这种表述方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错误的内涵,全面概括错误的几种情形,并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相比之下,英美法学说上的表述方式可能会导致对当事人心理状态过于关注的错误认识。
综上所述,我将意思表示错误定义为:表意人(广义理解)因自身原因导致其主观认识与现实不一致,且并不为表意人所知。意思表示错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表意人的效果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即意思表示自身错误;二是表意人对意思表示之前提或基础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不一致,即意思表示之前提或基础错误。
根据《拍卖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竞买人一经应价不得撤回,当其他竞买人有更高的价格时,其实价即丧失约束力。法律中并未明确此条是否适用于重大误解,因此该条应作为重大误解立法的例外,以体现民法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修定《合同法》时,一些专家和学者已经认识到《民法通则意见》的定义不易操作。这些专家建议将重大误解的规定作出以下界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性质、合同相对人、标的同一性以及交易上认为重要的事项发生认识错误,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背,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误解方可以请求撤销。这种界定更加准确、科学,比如使用“合同相对人”这一概念比“对方当事人”更为适当。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一方当事人订立合同可能是基于对第三人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误解。此外,该界定明确了误解成立的法律后果,有利于权利人更好地行使权利。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意见最终未被立法者采纳。
为重新定义重大误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可以采用概括加列举并用的方式,引进《合同法》第三十条的相关规定。
重大误解主要是由自身过失造成的,可以引入过失这个概念。
应全面考虑双方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注重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可以采用比较法来衡量由错误造成的损失。
据此,我重新定义重大误解为: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按当时客观原因和具体情况,本应正确理解,但由于疏忽大意对为达成合同的主要事项没有正确理解而作出了行为,并对自己、相对方或直接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能或已经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应认定为重大误解。
相应的法律修改为: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错误方、相对方或直接行为受损的第三人有权依重大误解主张变更或撤销合同。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第三十六条
[5]《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