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01
交通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根据民法,受害人财产上的损失应该得到全部赔偿。直接损失指的是受害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包括财产的直接减少和失去的"可得利益"即间接损失。"可得利益"是根据"合理预见"规则来确定的,即当事人已经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必然能够得到的"预期收益"。然而,通过立法可以采用"合理限制规则"对赔偿进行限制。目前我国仅赔偿财产的直接损失,而财产直接损失指的是被交通事故损毁财物的实际价值,包括被损毁的车辆、物品、道路、设施、建筑物和牲畜等。至于由直接损失引起或牵涉到的其他可得利益损失,则属于间接损失,不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范围内。
这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重要原则。交通事故责任越大,承担的损害赔偿比例就越高。没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当事人,就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一般的赔偿比例是:全部责任为100%,主要责任为60-90%,同等责任为50%,次要责任为10-40%。
作为高速运输工具的机动车,在运行中造成非机动车或行人损害时,根据我国道路交通法第76条的规定,即使机动车方无过错,在交通事故中体现为机动车方不负交通事故责任,也要负损害赔偿责任。
除了赔偿由此引起的财产损失外,对人身损害还应该赔偿一定数额的抚慰金。人身损害是一种非财产损害,包括对人生命、健康的损害。这种损害不仅包括由此引起的财产损失,如医疗费、误工损失等,还包括对死者家属精神上的损害。对死者家属给予一定的死亡补偿费,是对死者家属的一种精神抚慰金。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如果公安机关调查无法确定是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那么公安机关无法确认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从而无法确定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及如何承担损害赔偿。根据民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害赔偿。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