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02-02
事故绝对指标是指反映事故发生情况的具体数据,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 事故次数:指发生的事故事件数量。
1.2 死亡人数:指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量。
1.3 重轻伤人数:指事故导致的人员重伤和轻伤的数量。
1.4 损失工日数:指由于受伤者无法工作而导致的工作时间损失。
1.5 经济损失(量):指事故在劳动生产中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事故相对指标是用来表示事故伤亡和损失情况与基准总量之间比例关系的数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在第六次国际劳动统计会议上通过了统一的事故相对指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伤亡事故频率:用来衡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伤亡事故数量。
2.2 伤亡事故严重率:用来衡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伤亡事故数量。
2.3 人员与人员模式:用来衡量伤亡人数与人员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千人(万人)死亡(重伤、轻伤)率。
2.4 人员与产值模式:用来衡量伤亡人数与生产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亿元GDP(产值)死亡(重伤、轻伤)率。
2.5 人员与产量模式:用来衡量伤亡人数与生产产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矿业百万吨(煤、矿石)、道路交通万车、航运万艘(船)死亡(重伤、轻伤)率。
2.6 损失日与人员模式:用来衡量事故损失工日与人员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百万工日(时)伤害频率、人均损失工日。
2.7 经济损失与人员模式:用来衡量事故经济损失与人员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万人损失率、人损失。
2.8 经济损失与产值模式:用来衡量事故经济损失与生产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亿元GDP(产值)损失率。
2.9 经济损失与产量模式:用来衡量事故经济损失与生产产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矿业百万吨(煤、矿石)、道路交通万车(万时)损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