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关系中的赔偿原则及其应用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2-22
雇用关系中的损害赔偿责任
一、受雇人对他人实施了损害形成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归于谁?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45条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用的人员在进行雇用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因此,雇主对雇员的赔偿责任是在雇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雇用关系是建立在雇用合同基础上的,其主体双方为雇主和雇员。雇员按照雇主的指示,利用雇主提供的条件,为雇主提供劳务。在雇用关系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当雇员在执行任务中致人损害时,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雇员致人损害的事实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雇员的行为必须是在执行职务的范围内。其次,雇员的行为必须构成侵权行为。最后,雇员的行为必须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雇主的赔偿责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雇员因执行职务行为造成他人损害,雇主均应承担赔偿责任。另一种是推定无过错原则,即只要雇员因执行职务行为造成他人损害,雇主被推定存在选任、监督等方面的过错,除非雇主能证明自己已尽相当注意的义务,可以免责。在使用推定无过错责任原则时,应以公平责任原则作为补充,雇主在证明无过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民事责任。
二、雇用人对受雇人实施了损害形成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归于谁?
雇员在受雇完成所委托的事务中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因为雇主是受益人,根据报偿理论,利之所在,损之所归。雇主有提供安全工作环境的义务,雇佣关系虽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在确定雇主的赔偿责任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受害人必须为雇员。其次,受害人必须在进行受雇工作中因工伤事故而遭受损害。最后,雇主不能证明自己有免责事由。对于雇主的赔偿责任,应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是因为无过错责任已被广泛认同,并有利于保护雇员的权益。如果雇主不承担责任,则不利于保护雇员的合法权益,也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雇主可以通过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或依赖责任保险的方式将损失分配给社会大众。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雇用合同中存在着免责条款,如“工伤概不负责”。然而,这些条款属于侵权行为免责条款,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这些条款是无效的。因此,雇主不能通过免责条款来逃避赔偿责任。在雇用关系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正确运用法律准绳,使矛盾公平、有效地化解。只有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雇员才会更好地为企业创收,与雇主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私营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