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盗罪的立案标准及要点分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监察 > 行政监察程序法律知识

偷盗罪的立案标准及要点分析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08-25

 
309917

立案程序的含义和步骤

立案程序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对立案材料进行接受、审查和处理的过程。该程序包括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的接受,对材料的审查以及审查后的处理。

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或材料进行接待和收留的活动。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无论是否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都应当接受。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人员时,应当仔细询问和讯问,并将内容写成笔录。经宣读或交本人阅读后,若有意见,应当允许更正。若认为无误后,让其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忠于法律。诬告与错告有所不同,诬告是行为人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无中生有地控告他人犯罪的行为;错告则是行为人由于认识上的错误而致使所告之事与事实有出入。两者性质不同,前者属于故意行为,应当根据法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后者应当向其讲明情况,让其接受教训,而不应追究法律责任。

公检法机关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免遭打击报复,确保其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行为,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为他们保守秘密。然而,在审判阶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7条的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否则其报案、控告、举报的材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向他们说明理由,要求其出庭作证或同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内容。

对于匿名举报的材料,应当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因为控告人害怕打击报复而匿名举报,其内容很可能是真实的,且有证据意义;另一方面,匿名举报也可能是出于诬告陷害之目的或为了转移司法人员的视线而搞假材料。因此,在查证前,对匿名举报的材料只能作为立案材料来源线索,而不能作为立案的根据。

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材料进行核对和调查的活动。审查的任务是正确认定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以及是否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为了做好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工作,一般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

  1. 事实审查:审查事实,首先要审查是否有事件发生,然后审查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否属于犯罪案件。如果属于犯罪案件,还要审查是否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 证据或证据线索审查:常用的做法包括向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或自首人进行询问或讯问,向有关单位或组织调阅与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有关的证据材料,必要时委托有关单位或组织进行调查,对特殊案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必要的专门调查措施。对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认真进行审查,认为证据不充分的,告知自诉人提出补充证据。在立案前,法院一般不再进行调查。

在立案阶段进行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与犯罪有关的事实情况,应当限定在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实的发生和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内进行,不能扩大范围。

三、对立案材料的处理

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后,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决定立案并办理相应的法律手续:对于需要立案的案件,先由承办人员填写《立案报告表》,包括填报单位、案别、编号、发案时间和地点、伤亡情况及财物折款、案情概述、承办人员姓名及填表时间等。然后制作《立案请示报告》,经本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制作《立案决定书》。最后,由负责审批人签名或盖章。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还要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应立案的,以书面形式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经审查认为具备立案条件的,应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第2日起15日以内立案,并书面通知自诉人。
  2. 决定不立案并办理相应的法律手续:对于决定不立案的案件,由工作人员制作《不立案通知书》,经有关负责人同意后,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并告知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主管机关应当认真复议,并将复议结果通知报案、控告、举报的单位或个人。自诉案件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15日以内作出不立案决定,书面通知自诉人并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对于那些虽然不具备立案条件,但需要其他部门给予一定处分的,应将报案、控告或举报材料移送主管部门处理,并通知控告人。
延伸阅读
  1. 网上被骗报案了,警察能追回被骗金额吗?
  2. 交通肇事罪责任认定的标准
  3. 非法集资受害者怎么办追回本金
  4. 挪用公款立案标准解析
  5. 非法集资已经退出的钱会追缴吗

行政监察热门知识

  1. 行政组织的表现形态
  2. 政府通告的法律效力
  3. 双规是否属于强制措施
  4. 劳动保障信访:信访人的注意事项及法律责任
  5. 监察调查人员采取强制措施的程序
  6.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7. 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
行政监察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