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充值是否是非法集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犯罪法律知识

预充值是否是非法集资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3-20

 
30803
非法集资破坏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一些非法集资打着预定充值的幌子,实则干着非法集资的勾当,那么如何认定预充值非法集资是还是不是,关于非法集资具体如何认定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下面,为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关于非法集资具体如何认定的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参考。

预充值是否构成非法集资

充值行为的性质并不能单凭充值本身来定性,关键在于充值的目的和结果。如果充值具有明确的价值交换或者明确的充值所得,并且当事人清楚充值现金的实际意义,那么才能对充值行为进行定性。

非法集资的特点

非法集资具有以下特点:

  1.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以及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的集资。这意味着集资者没有合法的集资主体资格。
  2.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实物形式或其他形式。
  3. 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这里的“不特定的对象”指的是社会公众,而不是特定的少数人。
  4.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的实质。为了掩饰非法目的,犯罪分子通常与投资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骗取资金的目的。

预充值是否构成非法集资取决于具体手段是否符合非法集资的特征

预充值是否构成非法集资需要根据以下具体手段来判断:

1. 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的财富神话

不法分子往往以暴利为诱饵,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来欺骗群众。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者通常会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资者的本息,然后用后来集资人的钱兑现先前投资者的本息。一旦集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非法集资者就会秘密转移资金并潜逃。

2. 编造虚假项目或订立陷阱合同

不法分子以虚构种植、养殖等项目的名义,骗取群众的资金。有的以开发所谓高新技术产品为名吸收公众存款,有的编造植树造林、集资建房等虚假项目,骗取群众的“投资入股”,有的以商铺返租等方式承诺高额固定收益,吸收公众存款。

3. 混淆投资理财概念,利用新名词迷惑群众

不法分子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等新名词来迷惑群众,假称为新的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有的利用专卖、代理、加盟连锁、消费增值返利、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来欺骗群众投资。

4. 用合法的外衣或名人效应骗取群众的信任

为了给犯罪活动披上合法外衣,不法分子常常成立公司,并办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以掩盖其非法目的,但实际上并没有实际经营或投资项目。这些公司通常在豪华写字楼租赁办公地点,聘请名人作广告,以此来骗取群众的信任。

5. 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并逃避打击

不法分子通过租用境外服务器设立网站或设在异地,利用虚拟空间实施犯罪并逃避打击。他们使用代号或网名发展人员,并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虚假信息,诱骗群众上当。一旦被查,他们会以不按规则操作等为借口迅速关闭网站并潜逃。在潜逃前,他们还会发布通告,要求下线人员记住自己的业绩,并承诺日后重新返利,以此来稳住受骗群众。

6. 利用精神、人身强制或亲情诱骗,扩大受害群体

许多非法集资参与者是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参与的。犯罪分子通常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以高额利息诱惑,非法获取资金。有些传销人员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在传销组织的精神洗脑或人身强制下,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配偶和子女都不放过,导致亲情反目,造成人间悲剧。

延伸阅读
  1. 非法集资参与人的法律地位
  2. 非法集资的人数是否有限制?
  3. 如何甄别民间借贷中的非法集资
  4. 非法集资的刑事判决规定
  5. 非法集资案件受害者的应对措施

互联网金融热门知识

  1.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
  2. 众筹的法律风险及国外监管措施借鉴
  3. 学校收的非法集资款被纪检部门收激后,应该怎么处理
  4. 所有的非法集资参与人都会被找到吗
  5. 非法集资受害人不去报案有啥后果吗
  6. 支付宝套现是违法行为吗
  7. 高速占地补偿款到底归谁
互联网金融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