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法律知识

毒品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08-26

 
302958

刑法中对毒品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我国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具有麻醉和精神作用,并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具体包括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国家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需要注意的是,非成瘾性的有毒药品,如砒霜、磷化锌、氰化钠、杀虫药、灭鼠药、灭蟑药等,并不属于刑法中所定义的毒品。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分类

根据卫生部《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的规定,我国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这些药品原本是具有医疗用途的,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随意使用这些药品,将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毒品对个人的危害

身体依赖性

毒品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产生依赖性。毒品作用于人体后,使人体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止使用毒品,生理功能会发生紊乱,引发戒断反应,给人带来严重的痛苦。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吸毒者不得不定时使用毒品,并不断增加剂量,导致对毒品的极度依赖,无法离开毒品。

精神依赖性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神经系统,使吸毒者产生强烈的渴望用药的欲望,驱使其不顾一切地追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形成精神依赖,即使经过戒毒治疗,控制急性期戒断反应后,要完全康复恢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许多吸毒者反复复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医药学界尚待解决的问题。

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机理

在我国,海洛因是最广泛流行且危害最严重的毒品,属于阿片类药物。在正常人的脑内和体内的一些器官中,存在着内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体。正常情况下,内源性阿片肽通过作用于阿片受体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吸食海洛因后,抑制了内源性阿片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海洛因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止使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戒断反应。这种痛苦的戒断反应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了避免这种痛苦而不断维持吸毒状态。冰毒和摇头丸属于中枢兴奋药,对人的神经中枢造成损害。

毒品对社会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一旦家庭中出现吸毒者,他们会不受控制地花尽家里所有的钱购买毒品。这会导致家庭经济破产,亲属关系破裂,甚至家破人亡。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的家庭,使其陷入困境。

毒品活动对社会治安的扰乱

吸毒者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买毒品。当家庭财产不够时,他们会通过盗窃、抢劫、卖淫、诈骗等非法手段筹集毒资。毒品活动加剧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打击毒品犯罪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我国刑法第128条明确规定
  2. 盗窃罪的刑事责任
  3.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定义和危害
  4.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5. 非法传教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
  6. 网上被骗报案了,警察能追回被骗金额吗?
  7. 入党政审不合格的8种情况是什么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