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1-29
离婚财产分割问题在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其关键在于对夫妻存续期间所获得财产的认定。根据一般情况,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间有关于财产协议且该协议合法有效,则应按照协议进行分割。虽然认定标准看似明确清晰,但实践中仍存在争议模糊不清的地方,这也容易产生歧义使当事人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夫妻共同财产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尤其是房屋和股权等价值较大的财产在夫妻共同财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在离婚案件中,解除婚姻关系不再是案件的主要争点,问题主要集中于夫妻财产问题和子女的抚养问题,而夫妻财产分割则集中在房屋、股权等的分割上。下面将探讨司法实践中夫妻财产分割的重点问题。
在新婚姻法颁布之前,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93年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修正后的婚姻法采纳了这一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明确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个人财产。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9条的规定,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的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由于前一司法解释与新的司法解释相抵触,因此应以新的司法解释为准。
然而,新婚姻法实施若干年后的今天,在离婚案件的实务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法律的作用和指引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关于溯及力的问题,新婚姻法在某些方面赋予了溯及力效力。例如,某夫妻在新婚姻法实施8年前结婚,现在提出离婚,在婚前个人财产分割问题上按照新法裁判,无疑是新婚姻法修改后的正确适用,相当于新法具有溯及力。然而,对于老百姓而言,无疑是强加的不合理约束。他们只能按照当时的法律预知结果,但是8年后的新法剥夺了他们的合理预期。原本可以认定为共同财产的部分仍然属于个人财产,难免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公。新婚姻法的做法是在条文上加上给对方适当补偿,法院裁判的标准当然是新法实施的标准,按照司法解释是起诉审理时的有效法律,而不是结婚时的婚姻法规定。新婚姻法的修改赋予了新婚姻法溯及力。尽管新婚姻法已经实施了10年,但这样的案例仍然很多。如果再涉及继承关系,就更加复杂,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判决。法律上适用是正确的,但从情理上却让人难以接受。为了追求司法“公正”,大多数裁判者不敢背离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以致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新婚姻法的规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立法者。然而,正是这一点,凸显出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在这方面存在问题。
对于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在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时,应尽量通过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夫妻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或按市价分配有困难,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数量按比例分配。如果夫妻共同财产中的股票或股份受到法律法规限制转让,人民法院不宜分割处理。待符合转让条件后,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对离婚时涉及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