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1-11
根据原告的委托,我们认为原告与被告之间的保险赔偿协议存在公平性问题,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予以撤销。以下是我们的理由:
首先,原告缺乏索赔经验。作为初次投保人,原告对保险理赔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经验。
其次,在原告起诉时,他尚未看到保险公估报告。这导致在理赔过程中,原告与被告之间的信息严重失衡,被告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第三,被告利用原告缺乏经验和自身优势地位。原告在向被告索赔时提交了存货财产损失清单及价值构成数据,损失额达170万元。然而,被告在知晓保险公估报告结果的情况下,参照估损额安排了索赔申请书,并签订了保险赔偿协议,充分利用了信息优势和原告缺乏经验的事实。
第四,保险赔偿协议的公平性问题。原告与被告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共同评估了保险标的当时的市场价值,并确定了保险金额为147万元。然而,当保险事故发生时,存货数量与投保时大致相当,但却只获得30万元的赔偿,与170万元的索赔额相差甚远,因此结果显失公平。
综上所述,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这份显失公平的协议应予以撤销。
本案涉及的保险公估报告虽然是原被告共同委托进行的估损结果,但是该报告未得到原告的认可,并且依据明显不足,因此不能作为理赔的依据。以下是我们的理由:
首先,公估报告对存货数量的判断缺乏事实依据。原告厂只有一条生产线,但要生产五种产品,每种产品的销量不同,因此增加库存是合理的。原告投保财产保险是基于长期保持存货量的现实情况。
其次,原告至今未收到保险公估报告,更谈不上认可公估结论。因此,根据保监函(2001)211号第四条规定,保险公估报告对原告没有当然约束力。
当然,保险公估报告中关于存货密度、总存放体积和单价等内容基本符合事实,我们不对此提出异议。
综上所述,保险理赔所依据的公估报告缺乏事实依据,公估程序存在缺陷,根据证据规则和保监函(2001)211号复函的相关规定,保险公估报告因对存货数量的错误判断导致的错误结论不能作为理赔依据。
被告未按照法律规定对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施救费用进行理赔,与法律不符。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施救费用应在保险价值理赔额之外另行计算,总额为人民币3835元。
鉴于保险公估报告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定案依据,根据此报告签订的赔偿协议因显示公平应予以撤销。因此,原告请求法院根据实际存货量确定保险标的损失额,即按照保险公估报告确定的存货密度0.0233吨/立方米、总存放体积2417.09立方米、单价人民币13,425.00元/吨来确定存货损失金额,总额为人民币756,071.79元。并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履行保险赔偿义务,给付原告存货损失人民币533,075.87元,施救费38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