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08-31
根据民法典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权要求探望子女,另一方则有义务协助。具体的探望方式和时间应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如果无法达成协议,则由法院做出判决。如果父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法院可以依法暂停探望权;一旦暂停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应当恢复。
对于婚内分居的情况,当事人可以积极主张婚内探望权。建议在诉讼请求中明确具体的探望要求,如每月探望几次、每次探望的时间长短、具体的探望日期等。具体明确的主张可以增加后续执行的可行性。
从性质上看,探望权是基于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也可以说是亲情的内容。亲权是基于父母身份而获得的一种身份权,具有专属性。探望权是为了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而设立的权利,是基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及财产的照护权,非有法定理由不得限制或剥夺。只要父母身份关系存在,探望权就应该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权利。探望权并非监护权的衍生,而是非抚养子女方的法定权利,是基于配偶关系解除而产生的。探望权是亲权这种身份权的具体内容,是亲权的分支身份权。探望权不仅是亲属法上的权利,更是一种基本人权。父母和子女之间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情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改变。探望权的设立不仅能够满足非直接抚养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需求,保持与子女的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还可以增加子女与非直接抚养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立法目的上看,中国的亲子关系以社会为本位,法律在保护父母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注重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以达到整体利益的平衡。
对于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情况,法院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进行裁定。这些措施包括对拒不履行协助的个人和单位进行拘留、罚款等。然而,法院不能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此外,如果子女已满八岁并具备独立思考和认识能力,法院应当征求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探望权。
因此,如果一方不允许探望子女,可以申请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