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04-13
一年的劳动仲裁期限
根据工伤赔偿产生的劳动争议,劳动者必须在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计算起始日为工伤争议产生之日。
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仲裁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
仲裁时效的中止和继续计算
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无法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内申请仲裁,仲裁时效将中止。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将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终止的申请时限
如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上述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后,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申请。
1. 知悉工伤事故损害的发生
用人单位在工伤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内,必须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案(节假日、周日顺延),同时伤者需前往工伤保险指定医院就诊。
2. 提出工作认定申请
职工在发生事故伤害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必须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特殊情况下,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
3. 启动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一旦申请工伤认定,将启动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4.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需向经办机构提供以下材料,以报销工伤医疗费用:
(1) 工伤认定通知书、诊断证明。
(2) 工伤者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3) 门诊病历复印件、收费发票、处方复印件及相关检查、化验单据复印件。
(4) 住院病历复印件,住院证、出院证。
(5) 出院费用清单、每日清单、住院收费发票。
工伤申请仲裁的时间为一年。工伤发生后,用人单位必须在24小时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案,并申请工伤鉴定,提供所需材料,启动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用人单位可携带工伤认定通知书、员工身份证、病历资料进行工伤医疗费用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