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06-20
个人公司歇业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个人公司停止经营活动并关闭。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于个人公司歇业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如果企业法人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满六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将视为歇业。这是目前唯一一条法律上关于“歇业”的规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歇业”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对于个人公司的“歇业”认定,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依法停止经营活动;二是企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停止经营活动已达到一定的期限。
考虑到个人公司停止经营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在实际执行中,为了严格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条件,提高执行工作效率,平等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我们认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情况可以视为“歇业”:(一)个人公司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六个月内未开展经营活动;(二)个人公司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至法院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其全部或主要财产的措施或执行措施时,已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三)个人公司在法院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其全部或主要财产的保全或执行措施时,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
我们认为,对于个人公司“歇业”时间的掌握应以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或执行过程中首先采取保全或执行措施时为准。考虑到法院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全部或主要财产的保全或执行措施后至执行完毕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此期间可能会有新的按比例分配申请人产生,因此有必要明确界定“歇业”的基准时间。这一基准时间应以法院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全部或主要财产的保全或执行措施的时间为准。即在此基准时间之前符合上述“歇业”标准的可以按比例分配,而在此基准时间之后符合“歇业”标准的则不能按比例分配。
公司停业即停止经营,从本质上来说与公司歇业是同一个概念,表达的意思相同。对于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纳税人来说,在营业执照核准的经营期限内需要停业的,应向税务机关提出停业登记,说明停业的理由、时间、停业前的纳税情况和发票的领、用、存情况,并填写申请停业登记表。税务机关经审核后,应责成申请停业的纳税人结清税款并收回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并办理停业登记。如果纳税人的发票不便收回,税务机关应当予以封存。对于停业超过15天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相应调整已核定的应纳税额。具体调整的时限或额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人在停业期间产生的纳税义务,应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依法补缴应纳税款。纳税人在恢复生产、经营之前,应向税务机关提出复业登记申请,经确认后办理复业登记,领回或启用税务登记证件和发票领购薄及其领购的发票,纳入正常管理。
根据公司法,可以认定为公司歇业的情形包括:
一旦公司成立,就必须开展经营活动。如果在一定期限内未开展经营活动,可以认定公司歇业,意味着公司要关闭。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关闭和公司注销并不是一个意思。如果公司要注销,需要经过严格的手续办理,而公司歇业则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