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4-20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司法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可能会否定当前的医疗事故鉴定体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对我国现行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重大调整,旨在使司法鉴定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司法活动。
首先,医疗纠纷涉及到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是否要追究当事人和医疗机构的相关责任,以及给予医疗纠纷受害者法律救济,都需要依赖于对医疗纠纷的定性和其他具体情节的鉴定。因此,鉴定在纠纷的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医疗纠纷的定性可以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认定、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定以及医学会组织鉴定来实现。
然而,目前来看,前两种认定医疗事故的途径在实践中使用较少,医疗纠纷的定性主要通过医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来完成。由于医疗纠纷大多属于民事纠纷,主要通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而非诉讼途径,因此医疗事故鉴定的规定并不具有强制力。换句话说,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医疗纠纷争议所涉及的医疗事故鉴定,不适用相关规定。
其次,医疗诉讼中涉及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受影响较小。司法鉴定包括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类鉴定和其他类鉴定。从事这些鉴定活动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后才能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医疗纠纷的定性涉及人身损害的内容,医学会及其专家库未经过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等法定程序,因此无权组织和进行鉴定。然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有争议的人身伤害医学鉴定或精神病医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此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对医疗事故鉴定的组织形式、鉴定人员选任、鉴定程序、鉴定方法以及鉴定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因此,医疗事故鉴定仍然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各级医学会仍然可以接受各方的委托,受理并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卫生行政部门在处理医疗事故时,应将最终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作为处理依据。上述法规和规章是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依据,它们将鉴定结论定性为事故处理的依据,因此再次鉴定结论的效力高于首次鉴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