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3-20
根据我国法律,合同违约金的上限一般约定为不超过实际损失的金额。当事人在约定违约金时,如果低于实际损失,可以请求法院增加违约金;如果约定的违约金高于实际损失,可以请求减少违约金。
我国违约金的性质以“补偿为主,惩罚为辅”为基调,尽管不要求违约金数额与违约损失额完全一致,但也不意在使两者差距悬殊。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当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当约定的违约金高于实际造成的损失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适当减少。
对于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情况,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仍需履行债务。
法定违约金与约定违约金虽然性质相同,但存在以下区别:
法定违约金的数额由法律直接规定,我国法律对违约金的规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直接规定违约金的比率,当事人违约时按此比率计算违约金;另一种是法律规定违约金的幅度,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按规定的幅度确定违约金。而约定违约金的数额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只要法律未规定不允许当事人约定违约金,当事人就可以约定违约金。但当事人不能滥用约定权利,违约金一般不得超过合同未履行部分的价金总额。
法律规定了违约金的情况下,即使合同中未约定违约金,当事人违约时仍需支付法定违约金。而约定违约金的情况下,如果法律未规定违约金且合同中未约定违约金,当事人违约时可以不承担违约金。同时,约定违约金受法定违约金的制约,法定违约金优于约定违约金。法律规定了违约金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法定违约金幅度内约定,超出法定幅度的部分无效,低于法定幅度的部分按法定最低限额执行。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合法约定了违约金才能约束双方不违反合同。如果一方违约,必定会给出相应的赔偿。因此,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应协商好违约金的事项,以保护自己的合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