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09-06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实行公开审理。对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将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双方当事人。
开庭审理一般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宣判等几个阶段。当一方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时,需要详细说明理由。如果未提出申请或者申请被驳回,庭审将继续进行。
在法庭调查阶段,审判长或审判员将组织双方当事人依次举证、质证,以支持各自的请求和主张。质证是指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等方面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
在法庭辩论阶段,审判长或审判员将组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焦点,以及全案事实和法律责任等发表意见。
在评议、宣判阶段,合议庭或审判员将对庭审情况进行总结,评议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并表明是否支持这些意见的理由。
如果原告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缺席判决。
作为当事人,在宣判前的任何诉讼阶段,都可以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和解,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如果不同意调解或未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将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当发生合同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选择诉讼处理,需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状。法院在开庭审理时会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等阶段,最后依法作出判决。如果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还可以提起上诉,进行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