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4-07
合同不成立与合同未生效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合同解除的对象并不限于成立并生效的合同。此外,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有权根据法律规定选择解除合同的方式来终止该类型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即使合同中附有生效条件所约定的义务。
例如,相较于主合同义务,报批义务同样具有独特性,可以适用预期违约的法理,赋予合同解除权。此外,从市场交易的经济效率角度来看,若因恶意相对人导致合同长期处于未生效状态,为了维护当事人利益最大化,行使合同解除权是最直接和有效的保护途径。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根据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部分将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部分,当事人可以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请求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该规定确立了合同解除的两个方面效力:一是向将来发生效力,即终止履行;二是合同解除可以产生溯及力,即引起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学者认为,非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具有溯及力,而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没有溯及力。
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同时存在。然而,对于损害赔偿的范围,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无过错一方所遭受的一切损害都可以请求赔偿,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以及因恢复原状而产生的损害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具体情况下应具体分析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在许多情况下,损害赔偿与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已足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同时采取两种方式并不必要,例如协议解除或因不可抗力而解除。
如果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未达成一致意见,或者合同还需要补充,或者合同属于法律规定之外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签订的合同被视为不成立的合同。只有在双方最终签订的合同中规定了待定的生效时间,才能将其视为暂时未生效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