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4 更新时间:2023-10-14
交通事故发生后,可能会引发民事纠纷和刑事纠纷。这两种案件性质不同,责任主体也有所区别。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交通事故导致肇事者侵害了受害者的身体或生命健康权,受害者或其亲属有权向公安机关申请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在调查和审查起诉阶段,诉讼主体会根据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调查结果进行确定,受害者无需主动申请确认。因此,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需要重点讨论和确定的是民事责任的承担。
如果肇事者与肇事车辆的车主存在雇佣关系,需要区分对待:
2.1. 肇事者在工作时间以外驾驶车辆,并非工作时间或未完成工作任务时发生交通事故,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主要是肇事者,而车主和雇佣者则承担补充责任。为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受害者可以将车主追加为被告,要求其承担补充责任,法院通常会支持此要求。
2.2. 如果肇事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交通事故,无论事故原因如何,一般受害者可以将肇事者所在的单位和车辆所有人作为共同被告进行起诉,雇佣关系不是诉讼的主体。共同被告之间承担的责任范围是共同赔偿责任,而非补充责任。
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和受害者可以就民事赔偿范围和金额等进行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起诉后,申请人需要向法院提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法院将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为前提,考虑被告的责任范围和责任主体。
诉讼主体可以确定为用人单位和车主。诉讼主体的确定主要是为了保障受害者的权益,承担赔偿责任是适格被告的法定义务。然而,这并不剥夺用人单位或车主向肇事者追偿的权利,除非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雇佣人员确实存在可避免被主责的事由。
在一般情况下,原告可能无法确定所有适格被告,可以选择只起诉部分被告,或在法院释明后追加其他被告。如果原告在法院释明后确实不追加某一适格被告,并且该案件经过实体审查判决后,原告将失去向该被告主张赔偿的权利。然而,这并不表示会影响其他被告追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