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1-2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触犯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相应的刑罚。具体刑罚根据交通肇事逃逸的情节严重程度而定。
如果肇事逃逸行为情节较轻,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如果肇事逃逸行为情节一般,即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肇事逃逸行为情节严重,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此外,对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吊销肇事者的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禁止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在理论上,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实践中,以下情形可被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行为人明知发生交通事故,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行为人有酒后驾驶或无证驾驶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虚假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
行为人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
综上所述,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可能导致事故后果扩大,造成人员伤亡。根据法律规定,对于触犯交通肇事罪的肇事者,法院将根据情节轻重判决相应的刑罚,最轻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者可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者可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