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1-22
在法律上,对于车辆肇事逃逸自首的期限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说,自首时效可以是在犯罪事实发觉之前,也可以是在犯罪事实被察觉之后。关键在于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犯罪人投案自首的时间早晚,反映了其悔悟时间的早晚,同时也反映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持续时间的长短。
犯罪人在犯罪之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三大要素。如果犯罪人在悔罪态度良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在量刑时,法院也会考虑这一因素。自首行为中,关键要考虑的是投案自首的时间、自首的原因和动机、交待罪行的情况以及犯罪分子是否有主动表现这四个情节。审判人员在量刑时应予以重视。
1.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2. 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
3. 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
4.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5.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在离开医院前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
6. 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7. 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
8. 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
1. 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
2. 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
3. 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
4. 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
5. 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
6. 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
综上所述,车辆在发生事故后选择肇事逃逸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如果在逃逸之后选择主动认错,可以获得从轻处罚;而如果选择不认错,则会被加重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