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2 更新时间:2023-11-23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 对于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可同时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2. 对于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但未逃逸的行为,除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 对于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且逃逸的行为,除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行为导致人员死亡,将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 认定逃逸行为的前提是行为人明知自己发生了肇事事故。
若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继续驾驶属于正常行为,此时无法认定为逃逸行为。若对于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将是客观归责,不符合刑事立法基本原则和司法公正。明知并非要求对所有细节都有具体了解,只要符合主客观统一原则,对于肇事存在可能性的明知即可。
2. 逃避抢救义务及责任追究
通常情况下,逃逸行为与逃避抢救义务及责任追究的动机是一致的。然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只逃避责任追究而并不逃避抢救义务,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的情况。例如,甲驾车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尽快送往医院,但之后离开现场的情形。只要存在逃避抢救义务或逃避责任追究的动机之一,即可认定为逃逸行为。
综上所述,交通肇事的处罚根据案件的严重程度确定,执法人员将根据对受害方造成的影响来判断。只要构成犯罪,肇事方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案件的处理都有法律依据,以确保违法者承担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