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3-11-2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于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如果尚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一般会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同时处以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逃逸一方还需要承担对事故认定的不利后果,一般在可以查清的事实基础上做出认定,无法查清的情况下,会将责任归咎于逃逸一方。
根据该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以下行为之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如果行为人同时满足第二项或第四项情形之一,可以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如果行为人同时满足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可以处以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一、要划清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界限。
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行为人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交通事故,则不存在罪过,因而不能认定为犯罪。
要看行为人有无交通违法行为,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后果。行为人必须因交通肇事造成一定的后果,并对该后果负责,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犯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某种危害结果,但既没有违法交通管理法规,主观上也不具有过失,则应当属于交通事故中的意外事件。
二、要划清交通肇事罪与其他几种罪的界限。
此外,交通肇事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的区别在于:前者违反了交通运输法规的法定要求,而后者没有违规的法定要求。
综上所述,如果在车辆碰撞后选择肇事逃逸,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对方造成损失,而且也触犯了我国的法律。肇事逃逸的一方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的责任,还需要承担法律的责任,以让违法的一方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