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9-05
1、若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行为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同时拘留不超过十五日。
2、若交通事故构成犯罪逃逸行为,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后,驾车离开现场。
3、交通事故当事人涉嫌酒后驾车或无证驾驶等情况,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现场后又返回。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离开前留下虚假个人信息。
6、交通事故当事人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强行离开现场。
肇事逃逸行为与交通事故赔偿标准无关。车辆交通事故的赔偿标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人身损害将获得不同的赔偿金额。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交通事故致人身损害的主要赔偿项目包括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被抚养人生活费和交通费等。各省份每年7月左右会根据本地统计数据公布统一的赔偿标准。当事人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户籍情况、伤残等级、家庭成员中被抚养人情况、个人收入情况、住院治疗护理情况等,以确定赔偿金额。
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应注意收集交通事故认定书、病历、医疗费发票和清单、个人收入证明、居住证明、家庭成员户籍情况、交通费等证据,以备在诉讼中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肇事逃逸是否会被判刑完全取决于交通事故造成的后果。若交通事故导致他人重伤并且驾驶员逃逸,必然会被判刑。即使交通事故后果不是特别严重,但在明知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也不能逃逸,也不能自行协商处理,应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