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处理 > 交通事故处理规定法律知识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21

 
259923
导读:肇事者是否构成逃逸关键是看其在主观上是否满足两个条件,即逃避救助被害人的法定义务和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肇事责任主体逃逸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也就是其明知已有事故发生,主观心态为故意,但为了不履行应尽的义务而从现场逃跑。

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要件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要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条件,行为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主观要件:

1. 逃避救助被害人的法定义务

行为人明知或应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却装作无事发生,不采取救助被害人的行动。这是交通肇事逃逸的特殊表现形式,也是构成主观要件的重要补充。例如,肇事者撞伤行人后没有离开现场,但没有及时救助伤者,导致被害人伤情加重直至死亡;或者肇事者将被撞伤的行人送至医院后,因支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离开医院。只有在具备逃避救助和承担刑责义务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 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行为人明知逃避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仍然选择逃跑,以避免被追究和惩罚。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逃逸的,但对被害人不给予救助,对被害人伤亡的结果则是过失的心态。行为人可能认为逃逸后被害人可能不会死亡,相信会有人对被害人给予救助,或者出于侥幸心理认为被害人伤势并不重,不会导致严重危害结果。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标准分为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

1. 刑事处罚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处以7年以上有期徒刑。

2. 行政处罚

对交通肇事逃逸的驾驶人,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应当注意行车安全,若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及时报警处理并对受害人进行救治。若驾驶人选择逃逸,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根据情节的严重性进行量刑。

延伸阅读
  1. 交通肇事罪的处罚
  2. 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法律处罚
  3. 公司注销如何清理往来
  4. 父母醉驾子女能考公务员吗
  5. 麻烦问一下二次酒驾如何处理会影响子女以后考公务员吗

交通事故处理热门知识

  1. 法律对于交通事故处理期限的规定
  2. 交通事故责任书出具时间的规定
  3. 交通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时间
  4. 车辆扣分不服的法律处理程序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时间限制
  6. 交通事故怎样索赔
  7. 货车超载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赔吗
交通事故处理知识导航

交通事故解决方案

  1. 碰瓷处理指南
  2. 交通肇事逃逸
  3.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4. 交通事故全责无责划分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流程
  6. 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
  7.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流程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