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行为人虐童致死如何判刑?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法则法律知识

如果行为人虐童致死如何判刑?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1-04

 
257201
导读:如果行为人虐童致死,此时要区分行为人的身份来确定,如果是家庭成员对儿童实施虐待行为致其死亡的,此时会被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家庭成员之外的人实施虐待行为,导致儿童死亡的,此时会被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虐童致死的刑罚

对于虐童致死的行为,根据不同的实施主体,将被认定为不同的罪名并受到相应的刑罚。如果是家庭成员实施的虐待行为,构成虐待罪,将被判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如果是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实施虐待行为,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虐待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定

如果行为人仅仅是通过捆绑、饥饿、打骂等手段致使儿童死亡,应被认定为虐待罪,并受到较重的处罚。然而,如果行为人对死亡有直接故意的杀害意识,并且明确意识到并希望死亡发生,应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一心想伤害对方,那么可以被定罪为故意伤害致对方死亡。

虐待罪的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

虐待罪侵犯的客体是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虐待行为所采取的方法也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因此,虐待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客观要件

虐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经常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虐待行为必须具备情节恶劣的特征才能构成犯罪。所谓的“情节恶劣”指的是虐待行为的动机卑鄙、手段残酷、持续时间较长、屡教不改,并且被害人是年幼、年老、病残者、孕妇、产妇等弱势群体。一般家庭纠纷中的打骂或轻微的虐待行为,后果不严重,不构成虐待罪。父母教育子女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有时甚至打骂、体罚,虽然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只要不是有意对被害人进行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和折磨,就不应以虐待罪论处。

主体要件

虐待罪的主体必须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的成员,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扶养关系,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虐待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扶养义务,并在经济上或家庭地位中占据一定优势。非家庭成员不能成为虐待罪的主体。

主观要件

虐待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有意对被害人进行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和折磨。虐待的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影响定罪,但在量刑时应予以考虑。

虐待儿童是被国家严厉禁止的行为,任何实施虐待行为的人都将受到惩罚。然而,不同身份的主体实施虐待行为将受到不同的处罚。在家庭成员之间,虐待儿童的行为将被认定为虐待罪;而在非家庭成员之间,虐待儿童的行为将构成故意伤害罪,甚至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延伸阅读
  1. 重婚罪判太少了怎么判
  2. 盗窃罪判刑是否通知受害人?
  3. 朋友一起喝酒开车撞死人会被判刑吗
  4. 肇事致死主责一定判刑吗
  5. 非法集资出纳的刑事责任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诈骗数额未达立案标准的累计计算问题
  2. 400元是否构成诈骗罪?
  3. 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
  4. 诈骗款的追缴问题
  5. 猥亵罪的刑罚与构成要件
  6. 销售高仿产品是否违法
  7. 偷越国(边)境罪的处罚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