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05-29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并且故意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构成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故意犯罪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导致这种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过失犯罪行为人才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又可分为两种: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但由于粗心大意,忽略了对行为后果的认真考虑,盲目实施了这种行为,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发生。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社会危害的结果,但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结果却发生了社会危害。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没有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危害结果的犯罪行为。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过失犯罪的定罪需要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故意犯罪不一定需要危害结果的发生。
从处罚的角度来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由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犯罪,所以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表现在:
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此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过失犯罪只有在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而故意犯罪则无此限制。
过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没有明确规定,无论过失行为的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相比之下,故意犯罪的法定刑要严厉得多。
因此,对于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危害结果的公民或单位,如果依旧放任或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涉嫌故意犯罪。一般情况下,达到刑事责任的承担年龄的公民可能会被法院判处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