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8 更新时间:2023-10-14
遗嘱在被继承人死亡时生效,即使遗嘱在被继承人在世时就被制定。遗嘱的主要目的是记录被继承人财产的分配情况。一旦被继承人去世,遗嘱将生效,并且财产必须按照遗嘱进行分配,没有异议。
一个形式上完整且内容明确的遗嘱在遗嘱人去世时生效。然而,遗嘱生效并不意味着遗产受益人可以随时行使其继承权利,因为遗嘱继承本质上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因此遗嘱继承的效力受到财产所有权效力的影响。
为了促进财产的流转和充分利用,国家对遗产受益人的继承权利保护期限进行了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1124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声明;没有声明的,视为接受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60日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声明;到期没有声明的,视为放弃受遗赠。”
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但是,如果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除非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时效。
如果受遗赠人在法定时间内未作出接受遗赠的声明,其继承权将不再受法律保护。如果遗产受益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继承权受到侵害,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将丧失请求法院保护的权利。
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必须心智清醒,不存在被强迫或欺骗的情况。
如果继承人中有人缺乏劳动能力或生活极度困难,遗嘱必须保留一定的遗产份额给这些继承人。
病危时的口头遗嘱必须由两个以上的人作证,而且这两个人不能是继承人或与继承人有利害关系。
如果被继承人在生前立了多份遗嘱并进行了多次修改,那么在被继承人去世后,最后一份遗嘱才是有效的。只要遗嘱的内容合法,并且是在遗嘱人心智清楚的状态下制定的,无需公证也是合法的,尽管经过公证的遗嘱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
有效的遗嘱对遗嘱人的资格能力、意思表示、遗嘱内容、财产处分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因此立遗嘱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不能随意制定遗嘱,同时也要关注遗嘱的实质条件,以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