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3-10-29
遗嘱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个人遗产或其他事务进行处置的法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遗嘱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采用其他合法形式。
遗嘱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个人对财产的自主处置权,并在遗嘱人死亡时生效。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1、遗嘱是单方面的法律行为
遗嘱是基于遗嘱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预期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
2、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能订立有效的遗嘱。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设立遗嘱。
3、遗嘱不能进行代理
遗嘱的内容必须是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应由遗嘱人本人亲自作出,不能由他人代理。即使是代书遗嘱,也必须由遗嘱人在遗嘱上签名。
4、紧急情况下可以采用口头形式
在紧急情况下,遗嘱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一旦紧急情况解除,口头遗嘱即失效。
5、遗嘱在遗嘱人死亡时生效
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对其死亡后财产归属问题的处置,因此,遗嘱必须在遗嘱人死亡时生效。如果遗嘱人没有事实死亡,而是经法院宣告死亡,遗嘱仍然生效。在这种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处置遗嘱当事人的财产。
根据中国法律的相关规定,遗嘱的订立并不一定要采用书面形式。可以通过公证、自书、他人代书、合法的录音或口头约定等方式进行。具体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