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01-29
1. 经常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
2. 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
3. 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的成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扶养关系。
4. 故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 虐待罪可以适用于被监护、看护的人,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
2. 将虐待罪的主体扩展至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
这些人员和机构在负责看护人员的日常起居等事项时就具有了《刑法》虐待罪中要求的“监护、看护职责”,满足了虐待罪的主体构成要件。当实施相应的虐待行为,并且情节严重时,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次修改将大量原先难以处理的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之内。
3. 虐待行为必须具有情节恶劣,才能构成犯罪。
所谓“情节恶劣”指的是虐待的动机卑鄙、手段残酷、持续时间较长、屡教不改,并且被害人是年幼、年老、病残者、孕妇、产妇等。
一般家庭纠纷中的打骂或曾有的轻微虐待行为,并且情节轻微、后果不严重的,不构成虐待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