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2-03-14
1、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所有案件的判决都必须重视证据和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依靠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而如果没有被告人的供述,但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
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所作出的有罪或者罪重的供述或无罪或者罪轻的辩解,供述和辩解都是口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对撤回供述的几个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以使撤回供述的概念更加明确:
撤回供述的主体包括侦查和采取强制措施阶段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审判阶段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是指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前因涉嫌犯罪而被刑事追究的人;被告人是指在审判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称谓。由于他们都是因涉嫌犯罪而被刑事追究的人,因此都有可能撤回供述。但是,没有被立案和刑事追究的人不属于撤回供述的主体,例如在所属单位审查时如实陈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但在立案侦查时又否认犯罪的情况,不能被认定为撤回供述。已经被法院判决有罪的罪犯也不能成为撤回供述的主体,例如一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判决有罪,庭审已经结束,而后又声称自己无罪,拒不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要求上诉的情况,那不属于撤回供述,而是翻案。
撤回供述的基础是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已经做了供述或辩解,并且其供述或辩解已被侦查人员以询问笔录或犯罪嫌疑人亲笔书写供词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立案前的初查中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而在立案后又否认自己原先所说的一切,那也不能视为撤回供述;作为证人时在别的案件中承认罪行,在案件被立案侦查后又否认的情况也不能视为撤回供述。
在侦查讯问阶段的撤回供述:在侦查的初期,犯罪嫌疑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接受侦查人员的讯问时,可能因为无法抵抗侦查人员的严密讯问和心理攻势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嫌疑人逐渐熟悉环境并摸透了侦查人员的讯问套路,往往会推翻之前的供述,代之以对自己有利的供述。
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撤回供述:当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时,犯罪嫌疑人已经与侦查人员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侦查人员所掌握的证据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整个案件的情况也有了大致的把握,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因此,他们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撤回供述来逃避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