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2-02-25
1. 在夫妻离婚时,探视权归属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并且另一方有义务协助;
2. 除非法院依法中止探视,否则任何人不得中止探望权;
3. 还有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判决。如果父或者母探望子女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应当恢复探望。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八条
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个人或者组织,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不能对子女的人身和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1. 行使探视权的请求权
行使探视权的请求权是一种自然主张权,即只要当事人在离婚或变更抚养关系时不放弃,探视权就与直接抚养权同时成立。当事人在离婚时必须主张行使探视权,要求与解除夫妻关系、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一并解决,并在法律文书中写明,作为日后行使探视权和履行协助义务的依据。如果夫妻离婚时未提出探视权请求,而在离婚后发生探视权纠纷,可以单独提起诉讼。
2. 明确探望的方式和时间
当事人协商或法院判决都必须明确探望的方式和时间。常见的方式包括“上门探望式”和“带走逗留式”。上门探望式是指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在规定的时间到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家中行使探视权。带走逗留式是指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带走子女,与其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以行使探视权。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和时间行使探视权,都应按照协议或法院判决执行,并在相互协商一致、相互协助的情况下进行,以确保探望权利的实现。
3. 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探视权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的权利,但其行使必须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长。不能为了行使探视权而对子女的身心健康、生活、成长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时,应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对于哺乳期内的子女,不宜采取带走逗留式;对于上学的子女,应在假期或休息日进行探望。在保障子女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保障权利人行使探视权,不得以探望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为借口侵犯权利人的探视权。只有遵循互利原则,才能满足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同时保障抚养方的抚养权利和探望方的感情交流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