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2-01-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以下条件时才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根据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除非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是无效的。
实际上,股权转让合同与股权转让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认为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就代表股权已经转让。
一般情况下,股权转让合同自转让方与受让方签字盖章后立即生效。然而,股权转让合同通常只涉及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以签订转让合同。
股权转让涉及股权何时实际转移的问题,即受让方何时获得股东身份的问题。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只是确认了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股权的实际转让还需依赖合同的实际履行。股权的实际转让即股权的交付,合同生效后,转让方可能按约履行,将股权交付给受让方,也可能一方或双方违反合同而拒绝交付股权、接受或付款。
因此,股权转让合同的成立生效并不意味着股权已经转让,只表明转让方有责任配合股权转让,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如支付违约金、继续履行合同等。
在司法实践中,股东名册的变更是受让人获得股权的标志。换句话说,当事人要真正取得股权,需前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将股权转移至自己名下,方可被视为公司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