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4 更新时间:2021-12-30
报案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法律会予以充分保障。然而,虚假报案、恶意报案会导致警力和警务资源的浪费,无法高效打击违法犯罪,保护我们的权益,甚至干扰没有违法的人的正常生活,损害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公安机关是一个严肃的地方,因此,如果发现个别人民群众报假案对公安机关的工作产生影响,也会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假报警明显违反行政治安事件,应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如果因假报警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办案工作,还需要追究相关的刑事责任。
首先,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谎报警情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而谎报案情则属于妨害社会管理行为。前者侵犯的客体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运行秩序,如车站、港口、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秩序;后者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对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制度,如公安机关对治安案件的查处、税务机关对逃税行为的调查。
第二,两者行为的客观表现形式不同。谎报警情是指在社会上散布虚假的刑事、治安警情或者向110报警台或其他部门报告虚假的信息,一般限于谎报可能导致公众恐慌、公共秩序严重扰乱的案(事)件,如正在发生的挟持人质、聚众械斗、抢劫金融机构、爆炸、投毒等,其谎报的内容具有紧迫性。而谎报案情是指向行政执法机关举报、投诉并不存在的案件事实或夸大案件事实,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
第三,处罚幅度有差异。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谎报案情仅有一档处罚幅度,即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谎报警情则有两档处罚幅度,即针对一般情节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针对情节较轻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两者的处罚幅度上限相同,但对谎报警情的处罚幅度自由裁量范围更大。